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养实证探究
徐晓惠 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、党组书记
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的基础支撑,是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。本文围绕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养路径展开实证分析,旨在通过调查研究高素养劳动者培养现状,分析痛点堵点问题,探索解决方案,积极建言献策。
一、调研整体情况
鉴于湖州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方面已有很多成效模式的情况下,选择湖州的安吉县、德清县、吴兴区开展一线调研,挖掘在全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做法。2023年9月,谌贻琴国务委员来湖调研就业工作;人社部派出10人专项调研组来湖蹲点调研青年入乡创业工作。湖州成功入选全省浙派工匠“增技增收”试点,以全省唯一入选人社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学徒制试点。今年,浙江日报又头版头条报道湖州乡村振兴与人才支撑。本次调研,针对一产、三产,选择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和梅溪镇红庙村“深蓝计划”,德清县吴志广花卉园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莫干山民宿管家培训中心;针对二产,调研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中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、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信息工程学校、湖州市技师学院。
二、培养路径分析
(一)头雁引领,自驱提升
当前,我国第一产业劳动者仍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生产作业方式,农户自主决定生产对象和方式,生产技能基本由劳动者自行积累。此背景下,头雁引领的示范作用是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。安吉黄杜村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便是头雁引领的典型。因此,现代“新农人”计划要大力挖掘培养头雁人才,引导有志青年和有识之士返乡创业。并加大宣传力度,推动高素养农民提升自驱力,创造条件建立标准化作业模式,完善高素养新农民培训体系。
(二)企业主导,教培融合
在第二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,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,而高素养劳动者的主职是更高效、更安全地生产产品。因此,第二产业的高素养劳动者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搭建培养体系:重视生产一线实践,搭建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培养体系;推动技能标准化建设,总结提炼标准化作业方式;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实现教学放在生产一线、总结提升放在职业学校;推进知识更新和工艺技术迭代升级,实现技能提升与技术革新同频同向。
(三)搭建平台,标准先行
第三产业的发展以需求为导向,在创造服务需求,打造服务场景的基础上,才能催生出劳动者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。因此,搭建优质平台,创造能够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场景、服务需求至关重要。政府部门需搭建平台,推动年轻人挣脱束缚,解放生产力、激发创造力是培育第三产业高素养劳动者的摇篮。新的服务模式、服务标准逐步成熟以后,应推动服务标杆团队建立规范化、专业化、流程化服务操作标准,同时建立健全该行业培训体系,进而培养更多相关高素养劳动者。
(四)机构支撑,专业赋能
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桥梁纽带,具有专业化程度高、资源集成程度高、市场需求吻合度高等优势,是人才就业、培养和流动的重要推手。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。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现人才、配置人才、提升人才的功能属性,解人才之忧,促协同融合,赋能稳就业、调结构、促发展。
三、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
当前,高素养劳动者培养体系建设过程中,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五方面:一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。专业错位带来结构性失业,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。智能化转型带来结构性失业,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岗位深度调整和职业体系重构,低技能和无技能劳动者将首先受到自动化、智能化冲击影响。二是薪酬待遇系统性优化有待加强。生产制造一线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及增速普遍低于中层以上管理人员。“以技提薪”“增技增收”提升空间有限,非经济领域待遇忽视现象仍较为普遍。三是人才成长空间及晋升通道不畅。各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尚未体系化梳理,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专业类别与技能类职业(工种)对应指导目录衔接不畅。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成效不佳,一定程度阻碍人才职业发展通道。四是“大人才观”尚未真正形成共识。受“体面工作”等传统观念影响,依然存在职业歧视现象,少数学生群体中仍存在“只做白领,不干蓝领”等落后思想,“人才不问出处、人人皆可成才”观念尚未在全社会形成共识。
针对上述问题,建议如下:一是加大中高职院校建设力度。探索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,建设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,推行“学历证书+职业技能证书”制度,鼓励校企共建产业学院,深化产教融合,提升中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,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。二是加大薪酬待遇向高素养劳动者倾斜力度。稳步推进“增技增收”工作,支持区县探索制定技工津贴、工匠奖励等政策措施,引导企业建立与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制度。完善技能人才住房医疗、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,提升参政议政、社会荣誉等非经济方面待遇。三是加大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力度。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,推动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设立技能评价规范。制定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专业类别与技能类职业(工种)对应指导目录,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。四是加大“贡献或有大小,岗位没有贵贱”劳动价值观宣传力度。开展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,强化舆论引导,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典型榜样,以“大人才观”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,激励更多高素养劳动者在勇当先行者、谱写新篇章中大显身手、奋发进取。五是大力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行动。坚持增值化改革理念,赋能人力资源开发、引进、流动、配置全链条,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,加快引育聚焦主业、专注专业、成长性好、创新型强的“专精特新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。